笔趣阁 > 13级海啸之后 > 打了01082951332,感觉好多了

打了01082951332,感觉好多了

笔趣阁 www.bqg.la,最快更新13级海啸之后 !

    接电话的兄弟应该是东北那旮沓的来北漂的,特逗,听着听着就笑出声,现在感觉好多了。

    还是不想写故事,我就随便写点别的。

    我们来尝试用科学手段解释一下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:

    -

    先描述一下人的共情能力:

    尝试代入这样一个场景当中。

    我偷了我的同桌美女小红的一块钱,然后被小红发现了,这时我看到了小红的表情,我知道了小红很生气。

    ok,上面是场景。

    这里有一个问题,我怎么知道同桌的小红“生气”了?

    通过看表情吗?

    看表情当然可以知道,比如小红眼睛瞪着我,或者脸红红的,或者气鼓鼓的,总而言之,这些都是生气的表情,于是,我知道小红生气了。

    但其实,就算我没有看到小红的表情,甚至小红还没有发现我偷东西的时候,我就能知道小红会生气。

    这里的原因在于,我有一个“共情”能力,我能在大脑中“想象”出小红(小红发现我偷东西)的场景,这样我就知道了“小红”会生气。

    这个“想象”的过程很重要,可以帮我们解释:意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-

    好,接着上面的问题接着说:

    在我想象小红生气的过程中,用网文的话讲,就是我代入了小红。那么,我具体的代入小红的过程是怎样的呢?是在我大脑中,用大约几百万个神经元,模拟出了一个“小红的个体”,然后,给这个由几百万神经元组成的“模拟小红”,输入一个“东西被偷了”的外界反馈,于是这个“模拟小红”做出了“生气”的反映。

    所以我知道小红会生气。

    整个过程,虽然用语言文字描述有些复杂,但时间其实很短,是在0.01秒内就完成的。

    所以我只要稍微想一下,就知道小红要生气。

    --

    你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,但是没关系,这个知识我们下面用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    划重点:我的大脑中,可以模拟一个“小红”出来。不用费太多力气,几百万个神经元,就可以塑造一个小红的人格(人脑有几千亿神经元,几百万个不算多)。

    这几百万个神经元,都模拟出了小红的什么呢?有(长相、身材、表情、发型、以前做过的事情、以前遇见事情的反映(比被夸奖会脸红,被批评会羞愧、被偷东西会生气)、各种各种,),这一项一项的东西,就是小红的人设。人设越全面,我就越能完整的模拟出“小红”的人格。我脑中的小红就和真实的小红越接近。

    由于我和小红做同桌,所以我非常了解她。那么,要完全了解她,我就需要几百万个神经元之多。

    反之,如果是想要描述不认识的人,比如隔壁张三,可能几十万神经元就够了。张三在我眼中的定义就是(名字张三,性别男),以及大部分普通人都有的特点)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我想表达的问题,可能聪明的同学已经才出来了。

    没错:每一个熟悉的人,在我的脑袋里面,都是用神经元模拟出来的,这些神经元,有多有少。神经元越多,越能模拟出更加真实、更像真人的那个人。

    比如,我很熟悉我妈妈,所以我要在脑中想一下我妈妈,可能需要调用几亿个神经元。

    所以说,我们心中住了很多很多的小人,通过心中住着的这些小人,通过不断的完善这些小人,我们建立了我们对于“周围的人”的认知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那我“自己”呢?

    这就是我想说的关键问题。

    我自己是什么呢?

    其实,根据上面这一套,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:我自己,也是一个脑中的小人。当然了,组成这个小人的神经元可能会非常多,可能有几亿个,甚至几十亿个。因为,我们有最多的关于自己的信息。(注意这些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)。

    我有很多证据来证明:当我说“我”这个字的时候,其实并不是在说我的身体+我的脑子,而是在说“我脑中的小人”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个观点就是:“我”全等于“我脑中的小人”。

    所以,我是谁呢?我就是“我脑中的小人”。

    就是我脑中的那一坨神经元。

    ----

    这就是“我”这个概念的由来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这样就能解释“我是谁”这个概念呢?

    因为这个“脑中的小人”假设,可以解释很多问题,我现在就来随便解释几个问题。

    问题1:

    所有人小时候都没有记忆,最早的记事要么从1岁,从2岁,甚至3,4岁才开始记事都有。这是为什么呢?

    因为那个时候,“我”,还没有形成。那一坨神经元还没有完善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小时候,“我”这个意识,并不存在。

    在脑中生成“我”,是一个神经元的聚合过程。如何生成?

    方法就是:接受反馈。

    吃奶的时候,吸咪咪的感觉+天冷了的感觉+被抱着的感觉+手的感觉+嘴的感觉+身体疼、痒的感觉……这些构成了“我脑中小人”的神经元的感觉部分。

    能睁开眼睛以后,看到了爸爸妈妈,看到了房间,看到了食物,看到了一切,这些视觉信息进入了“我脑中的小人”。

    还有听觉、味觉、嗅觉。

    五感,构成了我们对外界的认知。

    但是在这个时候,我依旧不认识“我自己”。

    那么,是什么时候生成的“我”呢?

    事实上,是当别人关注我的时候,也就是别人的反馈。

    中括号标识的是重点内容。

    “我”的存在,是通过别人来定义的。

    比如,“我是否好看”这个问题。完全由别人定义:爸爸说你好看,妈妈说你好看,奶奶说你好看,小伙伴都说你好看……如果所有人都说我好看,那么我一定是好看的。

    这和是否照镜子无关。

    那读者的你可能会问,如果我真的很丑,他们只是骗我呢?

    很简单,去马路上溜一圈就是知道了,看路人怎么说?是回头率超高?都来搭讪?还是我路过的时候路人都捏着鼻子?

    爸爸妈妈会善意的欺骗,路人总不会吧?所以这样,我就知道我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了。

    所以……我们还是通过别人,来定义的我自己。不过,这里下定义的,是更加真实的路人。

    其实,关键并不在于我到底好不好看,而在于:“我是通过什么知道的”我是否好看。

    是通过“反馈”,通过别人的反映!

    再比如,我多高?这个问题,因为自己看不见自己,所以必须要通过看别人多高,我比小明高,我比小红高,比所有人都高,那么就知道我很高。也可以通过物体来比较,比桌子高,比椅子高,比冰箱矮,这里就是通过物体去反馈,总而言之,定义“我”的方法,一定是通过看到外界,在反馈回自己。来定义“我”。

    除了好看不好看,高或者矮,“我”还有什么属性呢?

    我学习好(不是考100分,而是老师对你说“考100分你真棒”所以你才认为你学习好;因为同学羡慕你的眼光你才觉得你学习好;爸爸妈妈夸奖你你才觉得你学习好;是别人对你的定义,100分的卷子并没有意义,需要和别人的60分的卷子对比才有意义。)

    我性格内向(不是自己不愿意和别人说话,而是在团体中,大家会无视你,让你觉得“没人关注我,所幸我不说话好了”,是你发现别人比你更爱说话,在团体中我总是那个被动接受命令的人)

    我穷(相对于别人而言,你有10000万存款,比有100存款的富,比100万存款的穷,如果你生活在全是100元存款的地方,别人都说你有钱,你也一定会认为自己有钱)

    注意:永远是“别人认为你”如何如何,来定义你自己。

    这些所有的,从外界反馈回我自己的信息,加在一起,就构成了“我”,就构成了“脑中的那个小人”,也就是那个超级复杂的神经元集合。

    所以,这就能回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:

    为什么2岁之前没有记忆?因为“我”得到的反馈还不够多,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。

    当我收到了“我是否好看”,“我高还是矮”,“我内向还是外向”等等别人对我的评价的时候,我就终于能知道:“我”到底在别人眼中是什么了,也就定义出了“我”。

    读者你看,“我”这个概念,其实是逐渐定义出来的,逐渐加强的。

    是一个过程。

    从无到有的过程。

    当然,我的定义不光是别人,也可以是别的物体。

    比如,在地球的眼中,我是一个重达50kg的,能落地的物体;在手纸眼中,我是一个可以把它撕下来一截并擦鼻涕然后扔进垃圾桶的一个物体;在手机眼中,我是那个经常不洗手就抚摸它的身体的那个物体……

    在不同的物体眼中,我都是不同的,这些不同加在一起,构成了“我”的集合。

    终于定义出了一个完整的“我”。

    为什么2岁之前没有记忆。

    因为那时,世界只有简单的信息输入给我。我无法通过这些反馈和互动,建立起我的自我认知。但是如果接触的多,“我”就越健全,人格也就越健壮。

    所以大家总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其实就是一个“体验”的过程。就是一个逐渐的“加强自我”的过程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这个对于“我”的定义,还可以解释问题二:

    为什么班里总有人喜欢装逼?为什么社会上总有人喜欢装逼?为什么XXX总有人喜欢装逼?

    装逼,是一个展现自己实力的过程,嗯,通常是一个实力不足的人展现实力的过程。

    比如我曾经抄过一次学霸的作业,抄完之后,坐我后面的女生对我说“哇塞你好厉害这道题你都会做!”我说:“这题太简单了。”(心里很虚,但是表现的表情,装出自信的样子)

    这是一个我装逼的过程。

    我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为了获得女生的高评价。

    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,我如何定义自己?刚才已经说了,通过别人对我的看法、行为,定义我自己。身后的女生很崇拜我,这样使我产生了”存在感“,甚至产生了”强存在感“。我愿意这样刷存在感。这样的话,“我”,或者说“脑中的小人”,就会越来越强。越来越强。

    我的最终目标,是让所有人都觉得我强,都对我有好的看法,好的评价,这样,我在所有人眼中都很强。

    但是,在上面这个例子当中,我其实是不会做那道题的,所以我其实很弱。

    但是我真实弱不弱不重要,别人怎么看我才重要。因为,每个人都是通过“别人”来定义自己的。

    所以,每个人都愿意装逼。都喜欢装逼。

    每个人都喜欢,真的。

    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有存在感,真正不喜欢装逼的人是不存在的,因为不喜欢装逼的人没有“我”的概念,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还可以解释问题三:

    我为什么能意识到我在思考?

    注意哦,这个问题,古今所有大哲学家都解释不出来,都必须归结于灵魂啊,意识啊这种没法解释的问题。但是,通过“脑中小人”概念,可以解释。

    要解释“我为什么能‘意识到’我在思考?”这个问题,需要借用最开始的概念:我们脑中会通过神经元集团设置很多“小人”,比如同桌小红是几百万个神经元,妈妈是几亿个神经元。也就是说,我们脑中的小人,有可能不止一个。(看,这里又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有多重人格这个问题了,因为本来就有很多小人,每个小人收到的反馈不同,定义不同,所以会有不同人格)

    这里先不谈多重人格,只说为什么能“意识到”我在思考。

    在这个问题里,大脑中其实是分成了两个部分:

    部分1:代表“我”的那几亿个神经元组成的一团(这个是别人对我的反馈,也就是通常情况下的我)

    部分2:正在进行理性思考的那一部分神经元(也就是你的内存中正在不停做运算的那一部分)

    现在,其实,当分成两个部分的时候,聪明的读者你应该已经明白了。

    “我意识到我在思考”这句话,

    其实就是“部分1”看到了“部分2”

    也就是:别人反馈下我的那一部分神经元,看到了正在进行理性思考的那一部分神经元。也就是:别人反馈的我看到了“思考的过程”。

    “思考的过程”划重点!所以我们人类经常感叹:我是一个能思考的物种,我有灵魂,我看到了“思考”这个过程本身。

    反过来还有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我是谁?

    这个问题,是谁问的呢?是“正在理性思考”的那一部分神经元问的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:正在理性思考的那一部分神经元,看到了别人反馈下的我的那一部分神经元。

    所以读者你看。当我们说“我”的时候,其实是有两个。

    一部分,是别人反馈下的我形成的神经元;还有一部分,是正在理性思考的神经元

    所有的问题,都是因为,一个我,看到了另一个我

    所以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:我是谁?

    或者:我为什么能意识到我在思考?

    这样的问题。

    为什么古代的大哲学家不能解释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呢?因为他们不知道现代神经科学的成果。所以只能形而上学越来越玄乎,最后说些听不懂的人话。

    其实我是谁这个概念,真的没有那么复杂。就是大脑中两坨神经元互相看罢了。

    ----

    那么,玄而又玄的灵魂存在吗?当然不存在。

    意识存在吗?当然不存在。

    我存在吗?我就是那两坨神经元罢了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你正在看书,这个时候,看书的是“脑中理性思考”的那一部分神经元。

    当你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并感叹:“14级海啸这个作者说的是对的吗?让我好好想一想”这个问题的时候,是:你脑中理性思考的神经元正在思考。

    当你问“难道我真的不存在?”的时候,你的“理性思考部分的神经元”,会看到“脑中的小人”,于是得出结论,你存在。

    其实,你不存在。

    每次睡觉,都是死亡。

    希望明天醒来时,大脑还能重启。